青年人要敢于当创新少数派——对话投身科技创业的青年人
来源:纤纳光电 发布时间:2018-02-09


姚冀众(左)与颜步一(右)在实验室讨论钙钛矿组件相关实验

      两名刚满30岁的海归博士,回国投身科技创业,并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刷新太阳能电池钙钛矿组件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实现领跑?又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将最美好的时光投入创业?半月谈记者对话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姚冀众、颜步一,畅谈青年人投身科创背后的苦与甜。


做从“0”到“1”的事


记者:你们曾经都在世界顶尖的实验室做研究,为什么最终选择回国投身科创?


姚冀众: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想做一点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中国前几代光伏材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命脉抓在国外大公司手里,技术升级上受制于欧美公司,产品出口时又受限于专利壁垒,永远跟在别人后头。我们在求学的时候就是“少数派”,不喜欢研究市场上最热门的材料,一直在找新材料,其实就是在找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颜步一:我们回国的时候还属于海归回国的“少数派”,当时先与杭州市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很快就达成共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大力支持。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个时代很美好,看到国家在这个行业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就有机会靠自己的奋斗去改变它,政府和市场也为年轻人敢闯敢拼叫好。现在回国的海归越来越多了。


记者:从“0”到“1”是个很艰难的过程,行业内有人质疑过你们吗?


姚冀众:我们很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有40多项专利,所有的成绩都经过权威认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走。但确实也有一些其他公司的技术人员会询问,我们技术来源是哪里的?其实问这句话就是不相信我们的技术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个时候我会郑重地告诉他,这是我们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是世界领先。


“我觉得中国人要有自信”


记者:为什么选择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什么用?


姚冀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光伏材料,因为具有非常优异的光电转化率,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生产环保,成为广受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钙钛矿材料可以制作成非常轻薄柔软的太阳能电池,安装在汽车、手机、屋顶、玻璃幕墙上等。


颜步一:2017年6月,我们钙钛矿组件16%的转化率被收录到《太阳能电池效率记录表》中,是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最高水平。2017年12月,我们又将这一数字推进到17.4%,这个成绩意味着我们做到了商业级别的世界冠军。在我们的转化率下,发电成本仅为传统光伏组件成本的1/3,与火电成本持平,能够实现光电的平价上网,使清洁能源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记者: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像夏普、东芝、三星等实力雄厚的企业以及许多著名的大学实验室都在做相关研发。你们为什么想进入竞争如此激烈的领域?


姚冀众:钙钛矿2009年开始被应用在光伏领域,起初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都很低,2012年开始被学术界广泛研究。这段时间正好是我们在国外读博士期间,我们接触到了这种材料,属于这类材料第一代研究人员。可以说,这种材料和这个产业一步步成长起来,最初就有我们这些研究人员的共同功劳。我们毕业后创业商业化这类材料,是全球第一批进入钙钛矿薄膜商业化领域的团队。


颜步一:创新创业嘛,又不论年龄,我觉得中国人要有自信。我们本科和博士阶段有机会比较全面地接触了各种光伏材料,也懂得实验操作。和大公司相比,我们可能更早地意识到其中的机会,也由于当机立断下定了创业的决心,先人一步,发展加速度更快一些。


“不管结果如何,都值得放手一搏”


记者:有统计数据显示,年轻人初次创业失败率特别高。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现在距离你们的目标还有多远?


姚冀众:其实最初一些知名科学家对这个材料也有过疑虑,但我们并不是光靠一腔热血一拍脑袋就上了,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分。当时觉得不管结果怎么样,还是值得放手一搏。当然首先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但失败也没什么可怕的。如果我们失败了,等于给大家提供前车之鉴,就要去找新思路;如果我们成功了,那我们就会成为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颜步一:我们的目标是持续创新,通过对光电半导体材料的不间断开发和应用,推动中国从光伏业的“世界工厂”转变成光伏业“材料大国”“制造大国”。眼下我们正在搭建第一条钙钛矿材料生产线。


姚冀众:在我们看来,科技创新,做出人无我有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记者:很多创业者都是没日没夜工作,你们是这样的状态吗?


颜步一:我们不太鼓励过度加班,包括我们自己和团队的伙伴。我自己的一天从上午八点半开始到晚上十点,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周末偶尔加班。创业应该以健康为前提,也要有一些自己的爱好吧。


后记:


      姚冀众和颜步一毕业于世界顶尖高等学府,师从专业领域最优秀的导师,从创业最初就瞄准“世界领先”。这话乍一听口气不小,却并不全是“年少轻狂”,在他们看来,手握“世界纪录”还只是达成一个“小目标”。


      作为创始人,他们拿几千块月薪,把近60%的资金都投入到研发中。“用行动表示,我们不是拿了风投、拿了各种政策补助就拍屁股走人。”这是他们身上很传统的一些品质,踏实刻苦,谦虚低调。但他们有时又忍不住要小小展露拥有聪慧头脑的“优越感”,比如听说其他企业试图用玩命加班来追赶他们的时候,他们摆摆手,笑着指指自己的脑袋。


      青年投身科技创业,并做得风生水起,这背后是近几年国家对创新创业持续推出鼓励政策。姚冀众和颜步一最初回国时,还是“少数派”,而今天中国正在经历最大人才归国潮。像他们这样学成归国的青年人能够投身创业并勇立潮头,于他们自己,于这个时代,都是一种幸运。对这个国家没有信心的人,不会选择主动回国;没有好的土壤,青年不会用青春浇灌创业的种子。


来源:新华社